在俄乌战争中,无人机的使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,堪称人类战争史上一次无人机密集应用的典型战场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双方并没有大量使用那种性能很高的察打一体或先进军用无人机。绝大多数投入战场的,无论俄方还是乌方,都是性能中等甚至偏低的机型——很多时候是把商用无人机大量组装、改装后投入使用大旗策略,辅以一定的自研改进,而非完全自主研发的大规模生产线。因此,两国在无人机全要素(设计、生产、配套系统)上都存在明显的外部依赖。
尽管单台性能有限,但两军通过“数量 机动”弥补了单机能力的不足。小型无人机是最常见的类型,常用于在不足20公里的近程范围内袭击装甲车辆和人员。与此同时,双方也会发射大量远程无人机,直扑对方纵深的军事设施、军工企业和能源目标。典型例子是俄方常用的、仿自伊朗型号的“天竺葵”系列,而乌方则使用外形类似土耳其TB-2的AN?196 Lyutyi(“凶猛”)这类远程无人机。按实战应用来看,这类无人机的弹头(战斗部)在50到75公斤之间;若装载75公斤弹头,航程大约在800公里左右,较轻弹头时航程可超过1000公里。它们可以按预设程序飞行,命中预定目标。
展开剩余74%为了提高攻击成功率并降低损失,乌军在实施远程打击时常常配合近程无人机作为诱饵,吸引对方防空火力;还会在机身上粘贴金属箔条以迷惑雷达、增加突防几率。AN?196在2023年5月首次投入实战,并在当年夏末开始批量生产;到2024年,它成为乌方袭击俄本土目标的主力机型之一,当时外界估计单架生产成本约20万美元。
在发射部署上,乌军通常把远程无人机的发射点设在相对安全、接近边界的后方地区,例如苏梅州和切尔尼戈夫州。后者远离主战场大旗策略,因而更适合秘密集结与发射。掌握这些远程无人机的主要是乌方国防部情报总局(GUR)下属的无人机作战小队:各种型号的无人机用卡车载运到离边界几十公里的临时发射点,发射后车队迅速转移。这样的机动性大幅提高了生存概率,但也带来被侦察发现的风险——走长途、沿公路集结时很容易被对方发现。
近期一次典型打击案例如下:在距边界约56公里的切尔尼戈夫州拉维村西南方向,俄方无人机发现并拍摄到一处乌军无人机集结点,现场有大量卡车停放或正在驶离。该集结地距主要公路只有约3公里,显然是一个临时但已经运作一段时间的发射点。俄方随后以侦察无人机锁定该点,并发射伊斯坎德尔导弹进行远程打击。俄方通报称,这次打击摧毁或损毁了约20辆卡车,导致随车尚未发射的约100架无人机损失,并造成约60名包括操作手在内的人员伤亡。因部分车辆在导弹来袭时已开出,俄方又用侦察无人机与天竺葵?2配合,对移动中的车队实施追击,额外摧毁了数辆卡车。值得注意的是,天竺葵?2通常针对固定目标,这次用于打击移动车队显示了战术上的灵活运用。
从战术层面看,俄方这次打击取得了一定成效:在地面把敌方操作手和无人机一起摧毁,往往比空中拦截更划算——如果一百多架无人机全部放飞,即便大多数被拦截,拦截本身也会消耗大量防空资源;若有少数命中,可能造成重大损失。不过,这类发现并成功打击的案例并非每天都能重复,俄方侦察和运气成分都存在:很多时候是沿着公路侦察时“碰巧”发现了集结车队,而非恒常性的万能侦查能力。
此外,双方存在明显的“复仇性对抗”循环:乌军会把俄方的生产设施、导弹或无人机制造厂作为打击目标,俄方则会以反击摧毁乌方的发射点和集结地。双方在无人机攻防上的互相打击,形成了持续且反复的报复与反报复态势。总体来看,俄乌战场上的无人机战争,既是技术的较量,也是数量、战术和后勤机动能力的竞赛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